口述历史国际周2021:口述历史,连接过去与未来

时间:2021-11-11浏览:1847

2021111日至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在京举办。本届口述历史周以“开创·承继——口述历史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通过纪录影像展映、国际研习营、口述历史项目展、国际研讨会及口述历史项目特别分享活动等形式,呈现了国内外口述历史团队的最新研究、实践成果,多角度、多领域地探讨和反思了国内外口述历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021年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


跨越山河阻隔的行业盛会

 “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是中国传媒大学在持续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和资料收集的同时,为推动这一领域学术交流与国际传播活动而搭建的一个国际性平台,由年度纪录影像展映、口述历史国际研习营、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口述历史之夜和“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等版块组成,每年11月初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为了能够集中展示近年来口述历史在视听传播领域,特别是纪录片影像创作领域的优质成果,自2016年开始,组委会正式增设了“年度纪录影像展映”环节。近年来,已邀请到《二十二》《大河唱》《中国医生》《城市梦》《英雄儿女1950-2020》等多部优秀影像作品进行展映及映后主创交流,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111日至3日,本届口述历史周以口述历史的多元呈现与应用为出发点,特别甄选了《九零后》《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及《天时·戊戌志》洛阳篇《鼓楼之下》三部纪录片于活动期间连续三晚进行放映,并在放映结束后邀请到主创人员在线上就“纪录片与编剧”、“海外影片引进与发行”、“西南联大口述史”三个主题与口述历史周会员及中国传媒大学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活动现场


112日至4日,在口述历史国际研习营活动中,美国参议院名誉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卓越访问教授赵月枝,新加坡口述历史学家赖素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副主任闫东,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祥银六位国内外业界专家学者结合今年的口述历史周主题进行了“口述历史商业应用经验谈”、“口述历史与纪录片创作”、“A Long View of Oral History”(纵观口述史)、“口述史中的‘史实’与口传史中的‘故事’”、“采写农民口述史:挑战与收获”、“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的理论转向”等主题的授课、训练及答疑,并特别增设口述历史同仁交流环节,由校方三位专家林卉、张明巍、王甜参与对谈和分享。


 “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旨在以静态展览、视频展示和登台分享等多样化的形式,为国内外优质的口述历史项目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于每年的111日至1231日线上线下同步推出。经过层层筛选,2021年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共展出80个项目的相关海报、图书、视频及各类衍生品。这其中既有《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建党百年•口述云南》系列短视频(党史篇)、《深圳口述史》这样的宏大叙事;也有《北京协和医院老专家口述历史文化传承教育项目》、《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孟广均口述史》、《坛根儿往事——天坛地区口述历史》等关注一地、一人或者一个机构的微观视角,充分展示了口述历史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活动现场


116日,第七届“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以线上方式进行。本届研讨会含三场学术交流活动——以“口述历史与艺术”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及两场以“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践”、“口述历史的多元应用”为主题的专场研讨。十余位国内外业界专家学者就来自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等二十余个单位、机构的论文作者发言,结合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给予了专业的学术评议和指导。

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线上活动


以口述历史讲述中国故事

 自2019年发生的新冠疫情,一直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在人类遭遇挑战和危机的时刻,口述历史的价值越发突显。口述历史不仅能够探访尘埃落定的历史事实,也可以记录尘埃乍起的社会现象与思潮。可以说,如今口述历史的作用早已超出了记录历史这一传统范畴,而是承载着机构、团体、地域、民族甚至是国家的精神建构、文化塑造与传播。一位参加了中学生口述历史计划的学生写道,“口述历史,既是记录,也是抢救,更是传承”,“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有闪耀的群星,也有微小的尘埃,不论是立于潮头者,还是隐藏在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都有被记录的意义。每一个历史的参与者,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经历,串联起来,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历史” 。

 “如果没有经过努力,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生活,有这样一群人;我们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记忆,有这样一种历史,有这样一种思想。正是由于各位口述历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活法,还有这样一种精神。”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表示,“把(口述历史)这件事情做好,不仅关乎自己,实际上也关乎我们这个社会,关乎我们这个民族,(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尤其对民族发展有利的事情。”


第七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活动现场


 在115日晚举办的“口述历史之夜”特别发布活动中,组委会选精选的八个口述历史项目和两部纪录片,展示了中国历史与当下值得铭记的记忆和声音。其中既有深圳市政协牵头发起的城市记忆项目《深圳口述史》,也有民间非遗传承影像《梦想龙舟》;既有关注知识分子的《枕流之声》,也有挖掘淮海战役民工故事的《寻访最后的支前民工口述史》;既有溯源中国会计行业发展的《会计口述历史》,也有聚焦今年河南抗洪救灾民间英雄的《向死而生》;既有荣获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大奖的《自画像:47公里童话》,也有传承意义巨大的《中学生做口述史》。这些项目,代表了中国口述历史同仁在各自领域的实践成果,也集中展现了他们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与个人梦想。

 活动当晚,深圳晚报创意策划中心记者唐文隽作了《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深圳口述史》的分享,介绍了深圳市政协、深圳晚报等单位创造性地开展的大型文史工程《深圳口述史》的过程,为大家带来细节翔实的口述历史项目汇报。据悉,从2014年到2020年初的六年时间里,《深圳口述史》共开展三季,采访了300名深圳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代表,讲述了他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的精彩故事,完美诠释了“敢为天下先”的深圳精神。《深圳口述史》通过亲历者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回顾、记录和展现了深圳四十年光辉历程背后的故事,共同编织成人和时代的交响曲。唐文隽表示,深圳口述历史记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我们会不断地做下去,记录时代与这座城市的跳动。

20217月,河南遭受暴雨洪涝灾害以来,民间涌现出大量英雄,他们有的冒着生命危险驾驶冲锋舟营救受灾群众;有的捐献、援运物资到灾区一线,亲手送到灾民手中;有的身为灾民,也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作家、导演石彦伟等人自愿、自发、自费前往河南浚县、卫辉、新乡、洛阳、许昌、周口等地,开展了《向死而生——河南抗洪救灾民间英雄口述史》项目,采录了53位民间英雄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这些救援英雄平日里是家庭主妇,食杂店、奶粉店小老板,下岗工人,退伍军人,但当洪灾袭来,他们摇身一变,成为力挽狂澜的英雄。在口述历史之夜的云现场,石彦伟坦言,“我们深深感受到,在人道主义面前没有民族之别,只有手足之爱、人类之爱,这些故事令我们非常感动。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案例”。尽管水灾已经过去三月有余,但通过口述历史采集到的这些在中原大地上发生的感人故事,依然震撼人心。

 刚刚凭借《自画像:47公里童话》获得第26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大奖的导演章梦奇,也在口述历史之夜活动中,分享了该纪录片的创作初衷及口述历史的应用给家乡带来的温暖变化。结合影片,章梦奇娓娓道来:“历史是一个大的词,是一个非常概念化的,对我来说跟现实生活没有特别大联系的词。但是当我回到村子里面开始聆听老一辈的人讲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担心、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恶、他们的痛,这种情感和感受,让我重新认识过去发生的事情和记忆。” 从老一辈人的记忆中,章梦奇打开了一个更加纵深的通道,了解了这个村子的过去和现在。除了影像记录,章梦奇做了一个名为《47公里》的剧场作品,在小树林里挂满了口述者的照片,而她的每部影片都会返回到村子里面放映,“一开始是带着电脑挨家挨户看,之后有了投影,这些放映开始成为村里的集体活动”。2020年,章梦奇回到家乡,与孩子们共建了艺术空间“蓝房子”,建造出了孩子们童话式的想象中最美的空间。《自画像:47公里童话》让大家感受到口述历史对于一个闭塞的山村、对于山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它的意义,无法估量。

 此外,候车式文化工作室发起人赵令宾,乡村影像研究者、乡村口述历史记录者王勇,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历史教师张雪亚,纪录片导演梁掌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口述历史项目发起人尹成彦也分别做了精彩的口述历史项目分享。这八个项目将与近百个口述历史项目海报、图书、其他衍生品一道,在崔永元口述史中心展馆及中心官网线上线下同步展出。不难看出,把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方法,记录并讲好中国故事逐渐成为中国口述历史团队、学人的共识。


 官网展示链接:https://oral.cuc.edu.cn/2021/1022/c3769a187781/pagem.htm


中国平台连通广阔世界

 自2015年起,口述历史国际周已连续举办七届,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伊朗、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蒙古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位口述历史同仁的参与,线上线下逾百万人次的互动。本届口述历史国际周,  美国参议院名誉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新加坡国立大学兼任助理教授、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外聘研究员赖素春,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赵月枝,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系Michal J. Zak讲席教授孙沛东,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高级讲师孟慧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左玉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定宜庄,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陈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李继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萌,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主任陈传刚,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夏燕靖等海内外口述历史专家、学者与会,带来异彩纷呈的观点碰撞。



 “一念起而万物生”,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总发起人、组委会执行主席林卉表示,“做口述历史周的初心,只是想为中国口述历史从业者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把这个声音推向国际”。七年中,口述历史国际周既实现了国内同仁的广泛交流,也在国际范围内多次发出了中国声音。201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执行主任Amy Starecheski参加第五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官网特别撰文,提到“口述历史从中国公众那里获得的高度关注,是美国同行们可望不可及的。”2020年的第六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因为疫情缘故组委会首次采用线上方式进行,同样受到了国际关注,著名的英国口述历史协会在其学术刊物《Oral History》上专门发表了活动信息回顾。

 据悉,本届口述历史国际周线上线下吸引了国内外千余名业内人士参加,为逾百个口述历史项目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是中国口述历史学界当之无愧的年度盛会。时至今日,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已成为中国口述历史界乃至世界口述历史领域的重要年度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搭建的这一平台正在将中国口述历史连通至更为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