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暑期论坛暨口述历史名师工作坊

时间:2025-07-28浏览:11

2025年7月4日至6日,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2025年度口述历史暑期论坛暨口述历史名师工作坊”。本次活动汇聚国内口述历史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历史叙事与公共表达、口述历史实践与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本届口述历史名师工作坊首次系统引入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剪辑技术、纪录片创作等技能和影像的疗愈价值认识等前沿内容,有效弥补了行业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的结构性空白,对推动中国口述历史行业向跨学科、宽视野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培训教育管理处、科学研究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图片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图片


  中国第一座“口述历史馆”揭牌仪式

图片


图片

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历时200余日建成国内首个口述历史专题展馆。首展以教育为主题,通过个体视角重构历史叙事,搭建起历史与当代的对话桥梁,生动展现了口述历史在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中的双重价值。

图片

策展代表、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宇英教授以“百年江西上饶课桌椅”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教育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图片

总策展人崔永元教授在发言中说,口述历史的核心在于记录个体生命历程,推动历史认知的多元化。他鼓励充分发挥民间研究者的热情与专业,以创新方法突破传统研究范式,让历史呈现更鲜活的面貌。


图片

 历史叙事与公共表达

图片

主   题:战史研究写作中的田野调查方法

发言者:余戈(军史学者、作家)

图片

余戈基于抗战史研究实践,指出“田野调查是战史研究的专业课”,寻访“三亲者”(亲历、亲见、亲闻者)是田野调查的关键。他认为口述历史与战史研究在方法论上具有一致性——二者均立足于微观史视角,基于对个体记忆的挖掘,为宏观历史叙事提供实证基础。同时民间口述史料可与档案资料相互印证,展现了个体记忆在历史重构中的独特价值。


主   题:多面人生与追梦之旅

发言者:潘婕(演员、导演、主持人)

图片

潘婕结合个人经历与家族记忆,探讨了口述历史在私人叙事中的独特价值。她分享:“我有记日记的习惯,这是记录历史最好的一个材料”。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个体记忆在呈现历史细节与情感温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通过对母亲抗癌日记的整理,展示了私人叙事向公共历史资源的转化过程,体现了口述历史通过私人叙事实现社会价值的延伸。


主   题:甲午战争历史叙述的新探索

发言者:陈悦(船政史、海军史学者)

图片

陈悦以甲午战争研究为例,指出早期口述史存在“导向性”问题,即访谈者可能刻意引导受访者向特定方向表述。他提出“历史由真实细节构成,需跨越敌我视角”,将战俘口供、审讯记录等纳入口述史料范畴,不仅丰富了口述史理论,对军事史、技术史等特殊领域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无法直接进行访谈的历史研究需结合史料互证、场景重建及影像等证据,更客观地还原历史真相。


主    题:山河在——一部鲜活的抗战史

发言者:邹德怀(历史影像收藏家、捐赠人)

图片

邹德怀专注于历史照片的修复与上色工作,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他指出,“影像史料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只有将影像与档案结合,才能完整地还原历史。”手工复原历史影像,不仅是技术修复,更是阐释历史的过程,为口述历史的可视化呈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强调修复工作需严格遵循专家考证与实物验证相结合的原则,在增强历史感知的真实性同时,通过视觉有效激活受访者的深层记忆,从而拓展口述史料采集的维度与深度。


图片

 口述历史实践与应用

图片

主   题:口述历史访谈策略与节奏

发言者:郭晓明(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首席记者)

图片

郭晓明强调,“口述历史访谈不是简单的聊天,而是一场有目的、有策略的深度挖掘。”通过专业的倾听技巧识别访谈中的关键信息,在叙事中发现潜在的研究线索。同时给予受访者足够的表达空间,即便某些说法与历史“常识”相悖,也应予以保留,在对话与反思中不断接近历史的真相。


主   题:口述历史项目统筹实践与创新路径

发言者:许达(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研究中心项目部主管)

图片

许达指出,“明确项目定位是口述历史项目成功的基石。”项目定位决定了访谈对象选择、提纲设计及成果呈现形式。选择访谈对象需兼顾代表性与多样性,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传播,让口述历史成果惠及更广泛人群。


主   题:AI助力口述历史资料处理与应用

发言者:于音(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资料馆藏室主任)

图片

于音认为,AI技术为口述历史资料的批量转录、分类及检索带来了新机遇,但在复杂语境识别与情感语义理解上仍有局限,因此人工审核仍至关重要。此外,法律伦理考量不可或缺,需严格执行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措施。


主   题:口述历史文本口语性的再思考

发言者:高海涛(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资料研究专员)

图片

高海涛表示,“口述历史文本编辑需在忠实原意与提升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口述文本蕴含口语化特色,编辑时应避免过度书面化,以保持其原有的生动性与真实感。同时,不同项目有其独特性,编辑标准也应灵活调整。

图片


图片

  口述历史的跨界融合与前沿思考

图片

主    题:从记忆到叙事

发言者:赵旭东(心理学专家,同济大学教授、主任医师

图片

赵旭东指出心理治疗与口述历史的交叉价值,表示“记忆的纹理”和“尊重讲述者主观视角”是两者的共同基础。他表示“通过引导、梳理记忆、赋予新意义”的技术路径,既适用于治疗中的认知重构,也有利于历史记忆的采集,为口述历史引入心理学维度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提醒,访谈者需关注受访者心理状态,并注重自身心理调适,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同时,运用心理学技术深化访谈效果。


主   题:引入心理学方法的访谈策略、技术与伦理

发言者:王继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美国布朗大学访问学者)

图片

王继堃结合家庭治疗和叙事治疗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在口述历史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具体访谈策略、技术和伦理。她强调“口述历史是一个多学科整合的领域”,应记录不同群体对同一事件的多角度描述以丰富历史认知。访谈者需保持心理学敏感度,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对家庭系统的影响,不断拓展口述历史研究的新方向。


主   题:口述历史与影像叙事——从素材到故事化呈现、家庭影像纪录片的创作与心理连接

发言人:顾雪(导演、策展人,“家庭影像FamilyLens”创始人)

图片

顾雪结合创作强调,口述历史是“人的历史”,家庭影像通过直观、情感化的方式呈现被忽视的个体经历,成为传递记忆的重要媒介。“动作、状态、回忆时候的感受,都是信息的一种”,它能捕捉语言无法承载的细节,使历史质感得以更全面留存。顾雪认为,口述历史的核心在于细节与情感捕捉,将专业的访谈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从而突破传统史学的认知视角。

图片
图片


本次学术会议展现了口述历史研究的最新范式转型,在互动交流环节,参会者围绕实践探索、行业前景等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提升访谈质量、优化项目管理及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从“如何记录历史”的技术层面,延伸至“如何理解记忆”的深层维度,口述历史的社会功能从单纯的史料保存,拓展为兼具心理疗愈、代际对话与公共教育价值的文化实践。

本次暑期论坛及名师工作坊学术总策划林卉主任表示,未来中心将继续推出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展、口述历史名师工作坊、口述历史论坛等系列活动,助力相关团体及个人更好地开展口述历史实践,让每个平凡的声音都能被时代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