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2020)

发布者:李岩发布时间:2020-11-06浏览次数:889

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旨在展示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以直观的音影图文方式让更多的口述历史项目、机构、书籍和影视作品为大众所知。源自“口述历史国际周2015·行业同仁交流会”,2016年“口述历史+”国际海报展、2017年非虚构年度海报特展和2018、2019年国际口述历史项目海报展的举办,得到了海内外逾百家口述历史机构、单位和组织的积极响应,有效推进了口述历史的多元化应用。以下为本届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的入选作品。



《远征》

1944年,当侵略者的战火燃遍中华大地,成都的青年学子投笔从戎,远征印缅。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侵略者被赶出国门后,青春年少的学生兵的远征才刚刚开始。在漫漫人生路上,他们祈求一句身份的认同。2015年,“九三”阅兵开始的口号在天安门城头响起,钟华代表远征军们,获得了国家对于他们的认可,然而最年轻的老兵也已进入耄耋之年,最后的远征正在进行……



《骆骆声——岭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

“骆骆声”在粤语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讲话很厉害很流利。《骆骆声》节目以“为粤文化发声”为宗旨,关注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岭南非遗风采。

《骆骆声》节目从2008年开播,目前已经采访了50多位非遗传承人,从国家级到市级传承人,都有涉及。其中不乏广东最后一位“花佬”、潮州最后一位“绣娘”等题材。目前,已基本完成广州本土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拍摄,逐步扩大采访对象,面向整个岭南地区。

从音频到视频,从短视频到纪录片,“骆骆声”始终以弘扬岭南非遗文化为己任。作为地道的“广州仔”,深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尤其对于新生代了解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多年来“骆骆声”始终坚持一线走访了解岭南非遗的现状,以口述历史、技艺记录、组织活动等方式践行一个媒体人职责,先后记录近百个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由国家级到市级传承人都有涉及,充分展现岭南大地经济腾、文化复兴大潮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及创新的故事。



《莆田汀塘村人类学口述文化志》

汀溏村位于福建东部沿海莆田市。莆田自古地少人多,有闯荡天下的习俗和浓厚的经商文化。汀溏村有870户,4479人,以欧姓、李姓、陈姓为主,林姓、苏姓次之。汀溏村是莆田欧氏三兄弟的故乡,正荣公益基金会期待记录这个村庄,以馈故土。中国传统社会的三种权力支配系统:“国家系统”、“家族系统”和“鬼神系统”。在汀溏村,依然保存着后两种支配系统。更有意思的是,汀溏村还有NGO与公益基金会力量的注入。本项目以人类学民族志的方式采访村民,记录村庄的传统与现代。项目进展:已经实地调研8次,前后驻村生活3月左右,目前进入记录整理阶段。项目目标:成书出版,进而衍生出纪录片文本。



《风雅喜娘:非物质文化遗产“喜娘习俗”口述史》

“风雅喜娘”是一项以口述历史为主要研究方法的非遗研究项目。通过收集“喜娘习俗”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填补研究原始资料空白,发掘提炼“喜娘”的行业精神与职人素养;经由“喜娘世家”家族史的演变,透视我国南方传统婚俗的发展与变迁;聚焦一线从业者的执业需求与生存状况,探索“非遗”项目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项目专著《风雅喜娘》预计于2020年底出版,婚俗文创与微电影等衍生品也将同步发行,以丰富多元的形式提升闽都婚俗与喜娘文化在全球华人中的影响力。



《丝乡苏州——苏州四大绸厂口述档案》

苏州历来是“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丝绸之乡。解放后,苏州丝织业步入近代工业发展的道路,以振亚、东吴、光明、新苏为代表的四大绸厂,在那段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今,距离四大绸厂开办的时间已近100年。值此百年之际,项目通过珍贵历史素材(电视新闻、照片)和实景拍摄、特效等影视手段,配合主讲人讲述,全面回顾、再现四大绸厂的历史。项目包含20集(每集5-8分钟)的系列口述档案专栏节目和一部15分钟的纪录片。



《【见证者计划】疫情口述历史项目》

该项目受到美国旧金山非政府组织Voice of Witness的启发,由棕榈大道留学咨询公司组织,于2020年3月启动,8月进入尾声,吸引了超过100名来自中国和海外的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疫情故事的口述历史记录。学生们学习了如何记录口述历史的课程,练习了采访技巧,并且在3-6月间寻找了身边受到疫情影响的普通人进行采访。学生们一共完成了超过30篇采访笔记,采访人来自中国、美国、东南亚以及欧洲。中文文稿制作成电子书,并且已经全部翻译成英文并且在学生自己制作的网站上线。网站将长期存在,用来接收更多的投稿故事。

这个春天,当疫情在中国爆发并成为全球性事件之后,海内外的华人学生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疫情的冲击。无论是艰难的回家旅途,还是国内亲人的生活状况,都是学生们牵挂的对象。见证者计划是由一群来自中国、美国、东南亚以及欧洲的华人高中生和大学生完成的口述历史项目。我们通过采访身边人的疫情经历,成为疫情面前的见证者,记录下了新冠疫情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人的生活的故事。




《声音•回声》

本项目通过采访记录新冠疫情亲历者的真实经历,受访者从新闻记者到科研人员,从大学教授到杂志编辑,从成年人到小学生,从中国人到美籍华裔,均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却在疫情中拥有着不普通的经历。在采访他们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经历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当他们直面恐惧并勇敢与“病毒”搏击时,我听见了“希望若在、万物逢春”的响亮回声!



《疫情下的校园师生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档案以个体叙事方式记录历史,是大众记忆的基石,能够为社会记忆提供多元而生动的内容。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每个人都加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基于项目发起者的职业特性,我们想记录高校师生的亲身经历,以他们的视角来记录疫情期间高校师生这一群体的居家抗疫、网课学习、毕业就业等生活。



《疫锁记》

这部短片记录了北京疫情下还在普通岗位坚守的人们以及送孩子回家的父亲、送女朋友返京的小伙,疫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考验了人间的亲情与爱情。

疫情期间,众多医护人员奔赴前线。同时,城市需要正常运转,供养着大量人口的衣食住行,总是在人们关注不到的地方,有这么一群人还在默默付出。对我们来说,是感动;对他们来说,这既是工作,更是责任和担当。



《“疫”战到底——乘风破浪的深大人》

2020年疫情爆发后,深圳大学档案馆快速响应疫情档案采集号召,围绕深圳大学的“战疫”故事,加快疫情口述档案的采集工作。截至2020年6月,共完成访谈20场,总计拍摄时长约15小时,并将采访视频剪辑成片——《“疫”战到底》。此片采访深圳大学疫情中默默付出的深大人,以他们的视角记录下这场我们共同的战役。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口述历史研究》

自2013年以来,项目组以口述历史研究方法,记录大庆石油会战亲历者和见证人——“老会战”的历史记忆,先后采访了230位“老会战”,形成了600余小时录像录音资料。2018年以来,课题组对已采集口述史料进行系统整理,精心选编,选取122份“老会战”口述史料,按照重大决策、科技攻关、生产管理、后勤保障、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六个篇章进行编辑整理,即将出版三卷本《大庆石油会战口述实录》。2020年9月,该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寻访我矿记忆 口述学科史话》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百十余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历经14次搬迁、15次易名,经历了解放前艰苦创业的40年,解放后自强不息的30年,改革开放后迎难而上的40年,走过了风雨历程,同时也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百十载薪火相传,新时代砥砺前行。我们深知口述校史工作特有的紧迫性与专业性,我们通过围绕“双一流”学科等8个学科,口述访谈了18位老教授,希望通过口述学科史为学校现有学科发展提供前行的不懈动力,更为学校的“双一流”学科建设贡献档案智慧,更好地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弘扬矿大传统,传承矿大精神,在矿大新征程上,书写更好的未来!



《大同煤矿工人口述历史采集项目》

本项目主要意在通过对大同煤矿的劳动工人进行口述采访,来见证共和国煤炭工业的长子——同煤集团的发展变化。项目组成员多为大同煤矿职工子弟,大家也希望通过口述历史这样的方式,来记录为祖国煤炭事业贡献一生的父祖一辈。2019-2020年,曾对原大同矿务局劳模薛贵忠进行口述访谈,接下来计划对不同职业角色(如综采、运输、机电等行业)的煤矿工人进行口述访谈,以期从多个角度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同煤矿工业社会,记录时代变迁中的煤矿工人。



《“石油战线上永不卷刃的尖刀”——大庆石油会战亲历者口述》

我怀着记录对新中国的历史变迁的热忱,参加本次崔永元口述史中心组织的口述史征集活动。之前也参加过南京大学当代历史研究院所组织口述历史活动,并入选出书。我采访了大庆石油会战的亲历者。由于疫情原因,我通过电话采访,进行了5次采访,最终形成了访谈录音142分钟,逐字稿31482字,整理稿16682字。亲历者的口述真实再现了大庆会战的峥嵘岁月。周总理第一次视察大庆油田的殷切期望、人拉肩扛战荒原的大庆精神、尊重科学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变得鲜活生动,那些历史场景也深深震撼了我。我不单单是强调奉献的大庆精神这些抽象化的概念,更从现实和人性出发,突出人们能够感受到的东西。



《水到渠成——四川省人民渠口述历史项目》

四川省人民渠口述历史项目是由成都市知远公益服务中心发起,各高校学生志愿者共同参与的一次公众史学的探索实践。目标是保留人民渠记忆,讲好人民渠故事,传播人民渠精神,主要从资料搜集、知识系统化梳理及知识的再生产创造三个层面来开展项目。该项目已采访了87位老人,搜集了十余个档案馆的档案,成果入选四川大学2020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2020口述历史征文大赛。



《清华大学“记述与传承”口述历史项目》

清华大学“记述与传承”口述历史项目组,依托清华大学研究生“一二•九”主题教育活动,邀请数十位对国家建设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教授和校友,通过口述研究的方式对其进行访谈,并进行微沙龙交流,以探讨知识分子如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将清华的爱国主义传统代代传承。该项目已进行3年,2019年以“使命与访华”为主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契机,采访超过20位清华老教授,回顾70年来祖国与清华的风雨历程。



《口述科院——山东省科学院成立40周年口述历史纪录片》

山东省科学院的40年,是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40年,是波澜壮阔、破茧成蝶的40年,有过艰辛苦难,也有沧桑巨变。回眸过往,一代代科研人员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山东省科学院历经风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谱写了一部道路曲折坎坷的奋斗史、创新史、创业史。

今天,我们用口述历史的方式,采访了30多位山科院发展历程的亲历人,挖掘宝贵的记忆财富,让我们一同走过那段精神长征路,去聆听那份属于山科院的奋斗过往。目前影片已经制作完成,并在山科院成立40周年大会上发布。



《口述滨医 第二集》

70余载,筚路蓝缕,砥砺前行。70余载担当使命,慎终如始。滨州医学院以梦为马,以心为缰。从开拓奋进到跨越辉煌,滨医人和光同尘,与时舒卷。从奋起直追到硕果累累,滨医人戢鳞潜翼,思属风云。70余年与时俱进,奋发图强,老一辈滨医人激流勇进,笃行不倦,不断内化出滨医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滨医人务实求真,创优竞先。追寻历史之脚步,启示未来当奋发,我们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还原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仔细聆听老一辈滨医人的青春岁月。



《小馆员•大历史》

图书管理员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职业,他们的人生大都默默无闻,平凡寻常,很少被人所关注。本项目采访对象为高校图书馆馆员,重点采访从事图书馆工作时间长、经历丰富、在某一时期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了解他们进入图书馆工作的原因、工作经历等,记录图书管理员的小人生,发现社会变革对图书馆的影响、对图书馆馆员人生轨迹的影响。项目是依托校史、图书馆史编纂,记录图书馆员的历史。目前已经访谈11位图书馆员。目标是立足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进而继续采访济南及山东地区的重要老一辈图书馆员,旨在记录社会变革大背景下小人物的个人成长史。



《从您的世界路过—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平口述史》

通过口述史的方法,以老人的意愿为先,收集、整理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平资料,记录其人生历程,为老年人保留人生记忆。目前已完成两位老人的故事记录并制作成书,第三位老人的故事尚在进行中。

通过口述史的沟通形式,探索陪伴老年人的新途径和心理护理的新方法,增加青年人对老年群体、养老事业的认知。此外,收集老年人的人生足迹,在提升人文关怀的同时丰富养老机构的文化活动形式,用平凡人老故事勾勒历史剪影。



《依水而居——HERE WE STAY之大西洋省篇》

“依水而居”是加拿大华人移民口述历史项目“HERE WE STAY”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在加拿大注册的联邦非盈利机构H&R IMMIGRANTS ORAL HISTORY INSTITUTE实施完成。四位被采访者平均年龄78.75岁,最早是祖辈在清朝末年移居到加拿大的。他们对华人在加拿大生活的境遇和变化有深刻的体会。目前加拿大华人移民口述历史已经完成了对53位口述者的采访工作,100多万字的资料正在整理出版中。2020年我们开启了全英文访谈模式,口述历史短片参加了第六届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Gbeck国际电影节,协作出版了受访人家族历史丛书《依水而居》。目前访谈工作仍在进行中。



《苏派教育名家口述史采集项目》

“苏派”教育源远流长,基于此,“苏派教育家口述历史采集”项目应运而生,以求体现江苏教育人的文化自觉与担当、教育追求和信仰,致敬先辈,启迪后生。项目前期执行阶段将完成首批5位接受访问的教育名家的口述历史信息采集工作,每一位口述者重点内容将首先被整理成一份2万字左右的口述文本,口述历史采集过程全程影像记录,注重细节的捕捉。项目采集过程中进行融媒体传播,终结成果归档建档,为江苏省档案馆典藏。



《政治学人徐大同口述史》

项目以我国著名政治学家、资深教授徐大同(1928-2019)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大同先生的家人、同事、朋友、学生的口述历史访谈,展现徐大同先生对我国政治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徐大同先生一生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的品质,“教学问、教做学问、教做人”的教育理念。项目申报入选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目前处于中期访谈阶段,拟最终编写《政治学人徐大同口述史》一书。



《没有堂客成不了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女兵口述史》

本项目是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的女兵口述史项目,项目成立之初,对新疆兵团成立过程进行历史调查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兵团女兵的特殊性并开始深入挖掘,现已完成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兵团第一代女烧伤专家陶勇、新疆文工团女兵陶思梦等女兵和史学专家及亲历者共计10人的访谈,本项目最终将形成反映新疆兵团女兵的纪录片一部,口述史书籍一卷。



《青果巷口述史》

为进一步深度挖掘青果巷以及“大运河文化”即将消逝或沉淀的人文资源,“青果巷口述史”成为青果巷历史文化研究院重点项目。“青果巷口述史”视频拍摄工程计划寻访目标人物300名,初步完成50名对象的采访工作,现已采集视音频文件5TB,平均每位采访者视频素材150分钟。包括曾经或正在青果巷生活的老居民、青果名门后人,负责青果巷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人员,在青果巷生活、学习、工作过的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热心青果巷研究的文史专家。项目以视频全程记录的形式,探寻青果巷的前世今生,展现一段段有感情、有温度的记忆篇章。



《南通地区张謇研究专家口述历史项目》

项目计划对南通张謇研究专家进行口述访谈,通过记录他们如何走上张謇研究的道路并不断求索的经历,来探寻地方学者的学术人生,并以期对今天走近学术的大学生提供学习与借鉴。2019年,项目组依托围绕“张謇”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在通的张謇研究专家周月思、张廷栖、庄安正等进行过采访,其中专家们几乎都谈到过自己走上张謇研究的相关经历,因而项目组成员计划在此基础上,通过1-2年的时间,完成口述访谈。



《公共史学概论》

公共史学是当代国际史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近三十年来,中国公共史学从倡导到实践,从学术研究到人才培养,获得了长足发展。作为中国第一部公共史学教材,《公共史学概论》以理论梳理为底色、实践操作为导向、素养提升为目的,从公共史学的含义、理论基础和学科框架,通俗史学、口述史学、影像史学、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数字公共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系统展示了公共史学的学术积累与发展成果。



《“文物人”与“人文物”——常人春常寿春兄弟口述》

本书由相差八岁、性格迥异、为人处世截然不同、思维观念存有极大差异的常人春(兄)、常寿春(弟)的两篇口述组成,主要讲述两位“文物人”即“在理的”祖父常晓茹的传奇故事和北京民俗专家常人春的成长过程。综合考虑被访者叙述的完整性和研究视角的深刻性,采用历史学方法,将分析、评论、考证以史注、按语、附录等形式补充正文,营造出一种由浅入深的阅读体验。通过兄弟两人的真切回忆、细致描述和互相印证,以常家在晚清和民国时期社会交际的复杂关系网为主线,勾勒出常氏家族三代人百年来的命运与经历,全景式再现了一个由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俗信、民生百态共同形塑的旧京景象,更透露出一个时代荣辱兴衰过程中当年曾隐藏于京城社会而如今已鲜为人知的诸多具体场景。



《她们的声音:从近代中国女性的历史记忆谈起》

本书运用口述材料研究女性历史,并记录了作者收集整理女性口述史料,以及挖掘、研究女性口述历史的观点和心得。作者通过与近百位平凡女性长谈,倾听她们的生命故事,记录她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而形成群体性的历史记忆,也有助于更生动地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与社会。



《春江水暖》

六百年前元朝画家黄公望以杭州富阳富春江两岸风貌画下《富春山居图》,现今为迎接2022年亚运会,城市翻天覆地革新建设。在此背景下,富春江畔正在举办一场家族寿宴,不料老母亲席间脑卒中病倒确诊阿兹海默氏症,她的四个儿子因为赡养问题,使得亲情关系发生着剧烈改变。家族亲情与个人取舍不断受到考验。家庭故事借由一年四季的冷暖变化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城市梦

鲁磨路,武汉市区一条热闹的大街。人行道上一个旧电话亭和简陋的水果摊是河南农民王天成一家的谋生之所。十四年来,他们与城管之间你进我退、软磨硬抗,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摊王”,也算在城市里落了脚。直到有一天,鲁磨路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打造“珠宝一条街”,需要彻底清理所有沿街摊贩,王天成一家和城管中队的矛盾开始升级,一场“生存保卫战”就此展开……严格执法的城管碾压占道小贩?还是,最牛“地摊王”钉牢城市中心?城管与小贩生死争斗的原生态故事,官民冲突与互动的真实过程。关照当下中国人蓬勃生长的“城市梦”,你、我、他都可能是“王天成”。



英雄儿女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分别为《祖国召唤》《极限战争》《热血忠诚》《越战越强》《万众一心》《永远铭记》,每集52分钟。按照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重点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人物和英雄故事,再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壮丽图景,凸显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和现实意义。



中国医生·战役版

《中国医生·战疫版》,是国内首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大型医疗纪录片《中国医生》的续篇,共五集。该纪录片以武汉为中心,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为拍摄地点,通过对当地两家医院本院的医护人员以及在这两家医院支援武汉的西交大医疗队、华西医疗队、新疆医疗队等十几支医护人员代表的纪实跟踪拍摄,真实记录中国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日夜奋战的行动实践和不怕牺牲、勇挑重担的责任担当。



《被遗忘的春天》

该片讲述了武汉确诊病例数最多的社区之一丹水池社区,居民们在封锁中度过一个严冬后,颠颠撞撞迈进春天里。春色静美如常,但他们却无暇欣赏,面对病痛和创伤,他们竭力求生和重建。



零零后

这是跟踪纪录两位中国“零零后”孩子12年的成长故事。2006年,北京一所幼儿园。“孩子王”池亦洋充满英雄主义,却被家长集体要求开除。富有艺术气质的“小公主”柔柔,受到孩子群体排斥。升入小学,池亦洋成为传统学校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入读家庭学校的柔柔则陷入求学道路的选择困境。十年过去,初中生池亦洋接触到橄榄球,找到自信和人生方向。然而申请美国学校失败,又遭遇青春期早恋问题。柔柔远赴美国求学,成绩优异却屡被寄宿家庭要求搬离。2016年暑假,柔柔重返幼儿园,在与小朋友的相处中重新审视自己,而池亦洋入选橄榄球青年世锦赛,代表中国站在了绿茵场上……



《夺冠》

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