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国际周2020:以全新形式让同道们彼此听见

发布者:李岩发布时间:2020-11-20浏览次数:816

11月2日至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融合·发展——口述历史的多元呈现与数字化建设”为主题,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肯塔基大学、美国布法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数十位海内外口述历史领域一线专家学者及数百位研究者、爱好者与会,以纪录影像展映、分享会、研习营、发布会、国际研讨会等形式,呈现了口述历史研究领域的最新学科成果。

为响应国家防疫政策,本次口述历史国际周移步“云端”,首次采用全流程线上的方式,以全新的形态亮相,也为当前防疫时期大型学术文化活动的组织提供了可贵的探索与经验。

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云现场

主创现身,影像展引人入胜

年度纪录影像展映作为国际周的重要版块之一,近年来已邀请到《冈仁波齐》《二十二》《24号大街》《梧桐树》《自行车与旧电钢》《大河唱》《大英图书馆——口述历史馆的人和事儿》等多部优秀影像作品进行展映及映后主创交流。

2日—4日,本年度国际周组委会连续三晚为本届会员线上放映纪录片《零零后》《中国医生•战疫版》《英雄儿女》。映后,《零零后》导演张同道、《中国医生·战疫版》总导演张建珍、《英雄儿女》总导演闫东应邀参与线上互动,从纪录片创作缘起、拍摄过程、故事情节、技术手段、影像伦理等角度带来别开生面、饱含温度的幕后“花絮”及个人叙事。

此外,为丰富防疫期间的口述历史教育教学,组委会特别为中国传媒大学校内师生安排了《城市梦》《春江水暖》《被遗忘的春天》三部影片的线下放映,《城市梦》制片人戴年文到场与校内师生密切交流,将观影现场变为电影课堂,给大家上了一节妙趣横生、内容充实的电影课。

《英雄儿女》主创分享现场

研习研讨,同道间“华山论剑”

口述历史国际研习营、“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是口述历史国际周期间最富学术含量的环节,也是中外口述历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与从业人员一年一度交流口述历史研究实践经验、切磋口述历史研究学术心得、探讨口述历史研究最新动向、助力提升口述历史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重要平台与学术阵地。研习营通过专家学者专题授课的形式,讲授与分享口述历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而研讨会则致力广泛集结国内外口述历史资深研究者和实践者,就口述历史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热点议题进行研讨,不为达成“共识”,而是希望多角度、多维度呈现行业现状,供关注者详解。

本期国际研习营,美国肯塔基大学图书馆路易•布罗迪•纳恩口述历史中心主任Doug Boyd,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祥银,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系教授Michael Frisch,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首席记者张明巍结合当下口述历史发展趋势,分别作了《提升线上口述历史访问能力的现行策略》《数字化时代与口述历史的多媒介传播》《其长其短:收藏管理口述历史的数字化工具和新方法》《口述历史采访实践经验分享》的主题演讲。

今年的“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以口述历史的多元实践与多元理论为主题,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丁俊杰在致辞中指出,口述历史国际周是中国传媒大学的高端学术品牌,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填补了中国传媒大学学科领域的空白,在“口述历史现代化存储、成果多元化呈现、口述历史理论体系化探讨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当下,口述历史国际周这样的形式能够很好地把握和探索口述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与新方向,能够凝聚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力量,一起助力“口述历史理论本土化发展,建构中国口述史学的学术话语体系与理论矩阵,并为未来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左玉河,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陈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学术集刊《口述史研究》主编杨祥银,美国肯塔基大学图书馆路易•布罗迪•纳恩口述历史中心主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前主席Doug Boyd,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研究协会前主席Michael Frisch,新加坡国立大学兼任助理教授、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外聘研究员赖素春在线为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山东政法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平顶山学院、天下史馆、法国AVE剧组等机构11位口述历史从业者分享的口述历史研究学术论文进行学术评议,研讨议题涉及口述历史在科学史、艺术史、历史学、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非遗传承、创伤叙事等学科、领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正如陈墨研究员评议时强调的,口述历史立足过去,但面向未来,探索未知。多元角度、多种学科、中外背景、不同观点的学术碰撞,犹如一次庄重而热烈的学术“华山论剑”。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宇英、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首席记者张明巍主持本次研讨会。

崔永元教授发言

成果展示,口述夜异彩纷呈

作为口述历史领域的年度盛会,口述历史国际周每年推出的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示格外引人注目,是国内外口述历史团队展示项目成果、汇报项目进展,互通信息有无的重要平台,也是口述历史理论落地生根,学界、公众了解口述历史研究最为直观的窗口。

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分为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和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分享两个环节。其中,项目展旨在展示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以直观的影音图文方式让更多的口述历史项目、机构、书籍和影视作品为大众所知。源自“口述历史国际周2015•行业同仁交流会”,2016年“口述历史+”国际海报展、2017年非虚构年度海报特展和2018、2019年国际口述历史项目海报展的举办,得到了海内外逾百家口述历史机构、单位和组织的积极响应,有效推进了口述历史的多元化应用。2020年因疫情影响很多领域都停摆,但许多口述历史从业者仍在努力推进口述历史项目,并有一些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

在静态项目展征集的基础上,项目分享由知名专家学者和资深实践者组成的评审组,在众多参选项目中评选出优秀项目进行分享,旨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口述历史从业者。这一环节以“口述历史之夜”而著称,本次分享采用“3+2+1”的“云分享”模式: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立勇,广东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节目监制、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得主骆伟瑜,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硕士盛天意与云南省昆明一中分校金岸中学高三学生孙陈缘圆先后做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口述历史研究》《骆骆声——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见证者计划——疫情口述史》3个项目的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定宜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萌分别讲述了《“文物人”与“人文物”——常人春、常寿春兄弟口述》《公共史学概论》2本图书的写作缘起;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资料馆藏室主任于音作了1次特别分享——首次对外公布口述中心新开发的口述历史数据库,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压轴登场,详细介绍了该数据库的开发情况,认为数据库的研发“将使得口述历史的资料和史料有了和以往历史史料不同的特性和特点,等于为口述历史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意境”。

据悉,自2002年起,崔永元口述史团队历时18年,收集并整理完成了涉及电影、外交、战争、知识份子和民营企业等领域的口述历史采访影像及大量相关视频、图文和实物资料,同时还是国内外数十个口述历史项目的资料存储基地。作为中国最大的口述历史资料库,早期的检索系统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找不到”资料的情况屡次发生,还伴随了其他问题的出现。中心自2011年起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调研、考察国内外多家相关研究机构和系统开发公司后,最终定自主定制研发,于2020年初正式启动口述历史数据库项目,同年10月完成了基础架构验收,现已进入测试使用阶段。该系统不仅保留了海量的生命记忆与宝贵资料,不久后也将有望成为服务国内外广大口述历史专家、学者、从业人员的又一创造性学术成果。

口述历史国际周发起人和组委会执行主席林卉老师主持口述历史之夜2020

六年经营,让同仁彼此听见

口述历史国际周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在持续进行口述历史访谈和资料收集的同时,为推动这一领域学术交流与国际传播活动而搭建的一个国际性平台。自2015年起,国际周已连续举办六届,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伊朗、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蒙古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位口述历史同仁的参与,线上线下逾百万人次的互动,已成为中国口述历史界的重要年度活动。2020年第六届国际周在特殊时期展开,专业人士、公众参与热情不减,报名参加活动的从业者涉及的项目、机构达220余个,中心新上线网站有关口述历史项目的点击量及国际周期间相关推送阅读总量达数万人次。

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口述历史国际周发起人和组委会执行主席林卉老师表示,在今年疫情之下,有这么多同仁不惧危险,跨越这么多艰难险阻,解决自己的困难还在开展日常工作,是一个很激励人心、也令人感动的事情。团队从2015年开始筹办口述历史国际周,其实也意在“让这些平时一直在倾听别人的口述历史同仁,你们互相之间也能被听见,我们彼此之间也能被听见”。

针对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良好态势,Michael Frisch表示,中国口述历史从业者研究的内容有趣且多样,中国研究实践的关注点与他们十分类似,但拥有截然不同的视角,因此“实现口述历史跨国对话是非常可行的,因为中西方学者是站在同一个高度看待这件事情”。提及口述历史的意义,Doug Boyd认为,口述历史记录普通人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讲述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和历史故事,记录这些故事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不仅仅是记录这些故事,也要让人们接受和聆听,让口述历史扩大其意义和影响,让口述历史访问与互联网融合,让全球受众都能访问和聆听”。从这个意义而言,围绕“口述历史国际周”而展开的努力与付出,使得不同族群、文化背景、语言、习俗的人,因为口述历史而被重新发现、聆听和认识。